期刊精粹 | 三维界面视角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方式解读【2019.2期】
【摘要】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设计导则的案例分析,对建筑退让的方式进行解读,总结为整体退让和分段退让两类,包括刚性退让、侧向关联弹性退让、正向关联弹性退让、底层界面退让、上段分段退让和纵向分段退让等六种主要方式,分析其适用条件和技术特点。提出作为构建整体街道空间环境的重要要素,建筑退让道路红线不仅仅涉及沿街建筑单体与道路红线之间的单一空间联系,更涉及街道沿线垂直、水平、侧向等不同维度空间界面的协调关系及街道整体良好的比例尺度,对街道整体空间特色塑造和功能利用组织具有重要影响。沿街建筑退让控制应该对街道三维界面视角下的多种需求进行思考,以使这一区域发挥更加综合的功效。
引言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建筑退让道路红线(以下简称建筑退让)【本文中的退让一词,如果不另加说明,主要是指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而不是泛指建筑退让用地红线】间距(以下简称退让间距)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大多以刚性约束的形式将必要的退让间距明确在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标准与准则,以下统一简称技术规定)及详细规划之中,以指导具体建筑设计和建设工作的开展。
在规划管理上,退让控制的基础是市政设施预留、防灾、道路扩建等必要的工程性需求,但退让区域承载的实际作用不仅仅是满足工程建设这么单纯,作为街道的组成部分,沿街建筑如何退让道路红线受到街道整体功能组织和空间控制要求的约束,反之也对街道空间塑造以及功能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方式(以下简称退让方式)的规划管理不应局限于技术规定的狭义层面,将关注点收缩在具体沿街建筑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窄小空间内,而是应放大视野,从街道三维空间塑造的角度进行解读,考虑沿街建筑与街道的整体尺度、街道宽度、界面功能以及相邻建筑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与要求。从相关案例的分析来看,建筑退让包括建筑整体后退及分段后退等不同退让方式。对这些退让方式进行总结和梳理,有利于从更加整体的视角认识退让控制的内涵和作用,以便为未来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街道三维界面中的建筑退让
1.1 传统街道的整体性
在城市规划建设历史中,建筑如何退让道路红线一直是规划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始终与街道三维界面的整体空间密切相关。传统欧洲城市保持着通过街墙(street wall)、景观大道、广场等要素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则,城市的重要街道大多强调建筑控制线与道路红线的协调关系。如早期的意大利,城镇长官要求新建街道上的建筑与相邻房屋的界面保持一致;文艺复兴时期,街道的建设强调塑造连续的街墙与整齐划一的风格;在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为了城市的美观,要求圣彼得堡的建筑必须建在基准线上,不能后退,以形成连续的街墙。
1.2 现代街道三维界面的分离
这种原则在19世纪末逐渐式微,在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中,建筑从街道向后退让,建筑控制线与道路红线明确分开。20世纪初,小汽车时代来临,退让空间的加大起到了为道路拓宽进行预留的作用。到了1930年代,现代主义规划原则的确立造成了传统城市街墙形态的瓦解,宽马路、大街区的现代主义城市登上历史舞台,建筑采用较大的退让间距成为此类规划的普遍选择。可以发现,在现代主义规划造成建筑远离街道形成孤立而缺少连续界面的“塔楼之城”的过程中,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间距的增加是促成这种形态变化的重要技术 环节。
1.3 建筑退让关注街道三维空间效果
街道是三维的,街道两侧定义界面空间的沿街建筑与二维平面上的道路路面一样重要。在概念上,用地权属及空间范围方面的界定是退让的基础。技术规定主要从工程视角界定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概念,退让间距是指临规划道路的建筑工程的建筑控制线或地块内建筑物垂直投影外轮廓线至规划道路边线(道路红线)最短的水平距离。
建筑退让管理重视对水平方向退让间距的控制,也关注三维界面整体塑造的需求,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颁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即强调了建筑退线是指部分或全体建筑构造或其附属设施外立面水平退离道路红线进行建造的三维控制线。美国区划在对退让概念进行界定时,也重视街道界面整体的控制要求,如贝尔维尤市提出在城市中心区零退让也是必要的,以创造街墙的三维空间效果。
2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方式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存在多种方式,可以分为整体退让和分段退让两种主要控制类型,如上文所提到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提出的“部分或全体”退让的概念。再如:日本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一书将建筑退让解释为“建筑外墙从用地线后退进行建设以及建筑物上段分层后退进行建设的方式”,也包含了对上述两种主要退让类型的描述。在研究中,部分学者重点关注整体退让方式在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的作用,总结适宜的退让间距;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美国部分城市区划中的退让强调分段后退,与要求沿街建筑整体后退的方式存在方法和理念上的差异。
整体退让方式可以分为刚性退让和弹性退让两种:刚性退让可以理解为明确提出沿街建筑后退间距的退让方式,以便规划建设严格控制而不能突破这一数值;而弹性退让是指对沿街建筑提出弹性间距控制要求的退让方式,以便沿街建筑能够相对灵活布局。在此基础上,弹性退让可以分为与相邻建筑退让间距进行协调的侧向关联弹性退让和与沿街建筑面前道路红线内要素(如建筑距离道路中心线或道路边线的宽度)进行空间协调的正向关联弹性退让两种类型。
分段退让方式是指建筑单体不是整体而是部分区域分段进行退让的方式,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水平向的分层退让,可以进一步分为建筑底层界面退让和建筑上部分段退让。二是垂直向的分段退让,这一部分值得重点关注,因为除了退让以外,在沿街界面的控制中,建筑贴线的控制也十分重要,不过对于这一问题,国内规划更多地重视了对贴线率本身的规划管理研究,而对于不贴线的那部分建筑如何处理,则关注较少。从相关案例来看,如多伦多街道规划设计实践中提出了贴线与退线联动的管理方式,这种垂直向的分段退让控制方法也值得研究借鉴。
因此,笔者将建筑退让方式分为整体退让和分段退让两类,包括刚性退让、侧向关联弹性退让、正向关联弹性退让、底层界面退让、上段分段退让和纵向分段退让等六种主要方式(图1)。
图1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主要方式
2.1 刚性退让
刚性退让是指对建筑整体从道路红线向后退让形成最小退让间距刚性要求的退让方式,以保障市政管线接驳、防灾救灾、防止噪音干扰、预留步行交通集散、进行景观营造等基本功能。如朱郑炜基于对相关规范中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宽度需求进行分析,对建筑退让的必要宽度进行了总结。
这种管理方式在国内城市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比较常见,我国一般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的退让管理大多采用的是刚性退让。国外部分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如多伦多的街景研究中提出部分街道的最小退让宽度控制在3.8m(图2)。
图2 刚性退让方式
笔者依据确定退让间距时参照要素的不同,将退让间距的控制方法分为三种类型:二维因素控制、三维因素控制以及综合因素控制。二维因素控制指基于道路等级或宽度确定退让间距的方法,如东莞;三维因素控制是考虑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两项因素确定退让间距的方法,如上海;综合因素控制是除了考虑上述三维空间因素,进一步结合建筑功能、新旧区建设条件等其他相关因素确定退让间距的方法,如北京。虽然上述退让间距管理的原则不同,但总体上,三种类型均可以作为通过对不同要素评价确定出建筑整体最小退让间距数值的刚性管理方法来使用【三维因素控制以及综合因素控制也会用来对沿街建筑的分层退让进行控制引导,不过在提出分层退让之前,上述方法中往往先提出建筑整体退让的最小间距作为基础,因此上述三种方法大多会涉及对建筑整体刚性退让要求】。
2.2 侧向关联弹性退让
侧向关联弹性退让是一种与刚性退让相对应的弹性退让方式,规划控制并不提出建筑后退的特定间距数值,而是形成区间范围。这种退让管理方式的目的是取得沿街建筑空间布局的相对整齐,既保障了街景的协调,也具有一定灵活性。因此,这种手法一般不会出现在对街道界面严整程度要求较高的城市中心区,而是多出现在居住区或市郊,特别是业主自行建设、渐次改造的独户住宅建设区域。如美国辛辛那提的《土地发展准则》(Land Development Code)草案和华盛顿特区的《区划手册》(Zoning Handbook)的控制要求。此类退让方式要求改建区的住宅退让原则是与周边建筑退让相符合。以辛辛那提为例,土地发展准则提出位于街区中间的地块在进行沿街退让时,需要参照左右各两个地块(共四个地块)的退让间距,在最大与最小间距中形成该地块的退让间距区间;而位于街角的地块需要参照单侧相邻三个地块的退让间距形成退让间距区间(图3)。
图3 辛辛那提的侧向关联弹性退让方式
2.3 正向关联弹性退让
正向关联弹性退让是指不以道路红线为参照,而是依据建筑与道路红线内其他空间要素的关系,提出退让间距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刚性退让方式的差别在于建筑退让依据的主要是建筑与道路中线或边线等其他要素的特定间距数值,相比之下,建筑与道路红线的间距关系则是相对弹性的。
这种方法较适合应用于条件复杂、渐次改造更新的老城区,如日本由于现状城市道路过于狭窄,不同城市道路宽度及周边建筑情况复杂,因此其《建筑基本法》第42条第2项提出:“宽度1.8~4m的道路相邻区域建造建筑时,必须沿道路中心线各后退2m。”日本城市在改造建设中,严格执行这一要求,一些城市相继开展了专门的《狭窄道路退让用地整备事业》落实相关法规要求,推动城市开发建设,并以图示的方式明确了在同一条街道上,新建、保留和改造建筑的处理方式,针对性较强,如市原市和龟山市等(图4)。
图4 龟山市的正向关联弹性退让方式
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的退让管理不是依据道路整体宽度,而是参照道路单侧的道路边线到沿街建筑界面之间的宽度及功能配置提出退让间距要求,以保障沿街步行体系的完整,并满足摆放茶座等街道设施的要求。如多伦多的街景研究提出,在部分路段道路红线内的步行区域与红线外的退让区域整体应达到最小宽度4.8m的要求51(图5)。在这一实例中,建筑到道路边线之间的区域如何整体发挥为步行者服务的作用受到重视,与之相比,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间距的控制则比较弹性。
图5 多伦多的正向关联弹性退让方式
2.4 底层界面退让
水平方向的分层退让包括底层界面退让和上段分段退让两个部分。在底层界面退让部分,主要是指建筑形成连续底商界面的情况下,为了提供防风避雨的建筑遮挡、更加舒适的步行环境而进行底层界面缩进的退让方式,其作用与建设雨蓬或骑楼类似,但建筑前出或退缩的手法不同,如日本东京的樱新町以及横滨的元町大街(元町通)等。
樱新町在进行城市更新时,沿街建筑底层向后统一缩进1m,以提供步行空间,且要求不能被其他功能占用,并提出在未来的规划中,探讨将这一要求作为地方规定确定下来的可能。元町大街在街道营造中提出,沿街建筑底层向后退让最小1.8m宽、3m高的步行空间,进行开放式管理,并对退让区域的广告牌、展板的尺寸和位置等进行明确规定,以保障必要的步行空间不受侵害(图6)。
图6 东京樱新町和横滨元町大街的底层界面退让方式
在广州,基于岭南城市设置骑楼的传统建筑特色,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也提出了三种骑楼的设计形式及相应的规划控制要求(图7):其中C类骑楼是将骑楼作为建筑的一部分需要按照规定要求整体退让的新建类型;而A、B两类骑楼则是基于现状条件,按照边线或道路红线,建筑底层向内缩进宽度5m以上、净高4.5m以上形成的骑楼形式。从退让的角度看,这些向内收缩形成的骑楼空间也是底层界面向内退让的一种类型。
图7 广州骑楼的底层界面退让方式
2.5 上段分段退让
上段分段退让是指依据通风、采光及街道比例等城市设计原因,建筑上段形成阶梯状分段退让的形式。上段分段退让与刚性退让中的三维因素控制方式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三维因素控制包括多种形式,一是依据沿街建筑的高度,要求建筑整体后退或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整体后退,二是要求建筑分层后退,而上段分段退让则是特指阶梯状逐层后退的收分关系。
这种分段退让的意图是为了在高层建筑密集建造过程中,保障建筑的通风和采光,减少空间压抑感,从而形成一种确保采光和空间开敞的天空曝光面(或采光控制面,sky exposure plane)。天空曝光面是个理论上的界限,有前(前街)后(地块后部)之分,前天空曝光面指沿街建筑的分段退让控制(图8)。在具体实践中,如纽约区划即提出为了保证提供光照,禁止建设直接立在街边的高楼;而多伦多结合日照评价,提出建筑上段按照45°的倾角分段退让的要求。
图8 纽约天空曝光面与上段分段退让方式
此外,上段分段退让的部分原因是基于街道界面比例提出的城市设计管理要求。如18世纪奥斯曼时期的巴黎,建筑宽高比的变化允许檐口线向上提高,通过建造双层斜坡屋顶的做法,控制檐口之上部分的建筑造型。上海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日本横滨元町大街的街道营造则提出按照街道界面1.5∶1的高宽比形成逐步后退的退让斜面及上段分段退让的要求(图9)。
图9 多伦多、上海和横滨元町大街的上段分段退让方式
2.6 纵向分段退让
纵向分段退让是指沿街建筑纵向形成不同的区段和层次,分别控制退让间距及形式的退让方式。在纵向部分,如果沿街建筑按照建筑高度进行后退,或者只控制退让间距不控制贴线要求,一旦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与统一的规划管理,部分建筑随意扩大退让间距,可能出现“锯齿状”空间形态,同样会影响街道空间的严整形象,因此,特别是在重要的街道、商业街区和城市中心区,沿街建筑的贴线率受到重 视。不过,在进行贴线控制时,不贴线的部分应该如何处理同样应该受到关注,而这一部分规划管理却常常受到忽视。从国外案例来看,也有实践强调对这一内容进行明确控制,如多伦多的街景研究中提出,重要大街的街墙是指最低10.5m或三层高的建筑形成贴线率达到75%的连续界面,同时剩下的25%界面最多退让5m,退让空间应作为建筑入口、市场或咖啡座功能等指引要求(图10)。
图10 多伦多的纵向分段退让方式
3 建筑退让方式的利用方法特征
上述分析中退让方式的总结并不穷尽,但能反映出建筑退让的基本方法及其意图与内涵。基于上述分类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在具体的规划管理中,对不同建筑退让方式的利用方法体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的特征。
3.1 多样性特征
退让方式的多样反映了街道三维界面整体视角和不同方向空间管理的多种需求。如刚性退让考虑的是街道建设中沿街用地必要预留的最小间距,侧向关联弹性退让考虑的是沿街建筑与周边建筑之间的横向协调关系,正向关联弹性退让考虑的是沿街建筑与道路整体或单侧步行空间宽度及功能的协调关系,底层界面退让、上段分段退让和垂直退让则考虑了沿街建筑水平和垂直方向不同部分的退让需求。上述退让方式将建筑造型、界面控制、街道空间和功能利用进行了综合考虑,甚至要考虑零退让、贴线率以及贴线之后不贴部分如何退让等技术细节。这种通过上下、前后、左右联动,整体与部分结合的退让方式,说明了建筑退让多少距离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性要求,而是作为街道切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活化街道功能的重要支撑作用。
3.2 综合性特征
退让方式主要包括六种类型,但不同城市具体的退让管理实践往往不仅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而是会综合采用几种方法,这说明了街道三维界面的整体框架下上述多种需求对建筑退让方式的影响并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综合叠加的。因此,规划管理也应该考虑多种退让方式的综合作用,增加规划控制的实效。如东莞、上海、深圳采用了刚性退让与上段分段退让相结合的方法;广州的技术规定采用了刚性退让与底层界面退让相结合的方法;而多伦多的街景研究中除了提出在不同街道结合各自条件采用相应方式以外,也在部分区段采用了刚性退让、上段分段退让和垂直分段退让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方法。
3.3 针对性特征
不同退让方式不仅关注的重点不同,其适用的区位条件也有所差异。因此,如何退让需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作出适宜的规划管理选择。如侧向关联弹性退让方式大多应用于美国城市郊区,而不是大城市中心,控制方式具有一定弹性,可以在保持界面一定程度严整特征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建筑布局的灵活性,防止兵营式建筑布局方式的出现,这对我国一些县城、小城镇居民独户住宅自建自改或者单元自改时的建设管理具有借鉴意义。正向关联弹性退让是在老旧城区条件相对局促的环境下,综合考虑景观和市政设施建设的最低要求来控制街道整体界面宽度,适合渐进式改造的城市更新地区进行参考。而底层界面退让、上段分段退让和纵向分段退让则考虑了城市中心区大量人流的步行需求以及高密度高强度开发条件下街道整体空间的景观要求,适合在城市中心区对建筑沿街界面进行精细化管理。
4 结语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依靠刚性退让方式控制最小退让间距的方法,能够满足城市一般建设区建筑退让的基本空间需求,但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区、逐步更新的旧城区或者是中小城市具有居民自建自改条件的特定区域不一定能一体适用,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区域如何控制的问题始终存在于不同条件下的规划管理中。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的背景下,街道三维界面整体空间的塑造需求以及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具体空间特点,要求对沿街建筑退让方式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增强规划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综合性和针对性。
以街道整体的三维视角出发对建筑退让方式进行综述和梳理十分必要,可以为建筑退让管理方法提供更多的选择。但由于不同退让方式本身适用条件的差异性,这些方法如何在具体的规划管理中发挥作用,则需要结合国内不同类型和规模城镇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实践尝试和检验,以便通过不断修正促进建筑退让管理在提升街道空间环境的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泉,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403474330@qq.com
延伸阅读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